Saturday, 7 July 2012

接受。。

夜晚12整,听着Peter Kater钢琴家所弹奏的“espresso”。。幽雅旋律里,带出了生命中的惆怅,生活中的紧张,感情里的优柔果断。。。。那些味道,都在这首“ESPRESSO"一丝丝飘出来~

接受,指的是我们对人,事,物容纳而不拒绝,不觉得反感。常常在生活里看到的很多朋友们,接受了很对新事物,接受了新的伴侣,接受了生活的新需求,接受了物质上的享受, 这真的是人生一大享受啊。。。。。


在家庭里,在教育理,我们接受父母的疼爱,接受兄弟姐妹的关怀,接受长辈亲戚们的爱戴,也接受教师们的教育方式。当然他们也接受我们的一切; 父母毫无怨言的接受我们的好与坏,师长们含辛茹苦的教育我们,接受我们的调皮捣蛋。 

其实接受一件事物,是那么的容易吗?还是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困难?

Peter Kater 的旋律再次响起, RIVER的伤感,带出了无奈。。。长叹一切事与愿违,表面的层次,看起来往往觉得,你,我,他/你们,我们,他们,对于接受一件事,都是抱着接受“我对这件事物完全没有任何抗拒”的心态去看待。
很多时候,我们的心,早已对那人,事,物定下了我们想接受的那一面,但往往我们所看到的成果,与我们所想接受的“遐想",并不一致。 就在这个时候,拒绝,慢慢的在心里衍生;虽然表层上我们并没有拒绝,还是接受了那一切,但是,我们所表现的,往往不及我们真心所想接受的来纯真。

就拿感情来做个例子吧:
“我们交了一个朋友,虽然不是十全十美,但是至少我们和他/她是合适的。 当我们想到回家见家长的时候,父母早就对他/她以设下了的第一印象。虽然没正式见过面,但是从我们口中的谈吐,父母们会自我想象我们另一半的个性,长相。。情况好的吧,正是的第一印象,就是父母可以打从心里表现出来的接受;相反地,父母不会拒绝,但是。。。。。。在他们的心里,已经为我们的另一半设下了一道墙,不让他/她通过。。。。”

至于在生活上,我们一般上都追求于物质的奢求,而不是需求。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需求,什么是要求吧。

需求: 日常生活需要的东西 : 食物,空气,智慧,知识
求: 过分的要求. 进一步说就是,自己不具备条件却要享受某种超越目前条件的事物: 顶尖智能手机,高级跑车,名牌皮革。。。。。


在需求上,我们不会抱着有拒绝的心态去接受它们,因为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。。 而在奢求上,吹毛求疵,是我们常有的本性。借由名牌皮革作比例,当我们看中的名牌皮革标着的是几千块钱,而且是限量品,当然我们的心里就对这样的皮革标上了“顶级”的接受程度。 何谓“顶级”接受程度,就是皮革接合处很细腻,拉链都很顺畅,质量肯定超好。 
好了,心里已为喜爱的限量版皮革标上了接受程度,那就来看看我们见到真是货物,又是怎样的接受程度。。看上去,款式和照片上并没什么特别,结合处,也不比预期来得好。这个时候,我们已为这些皮革扣分了,但因为是限量版,我们又不能拒绝奢求的诱惑。 所以,我们就会产生了“拒绝性的接受“来购买那个皮革。

其实,值得吗?为了炫耀?面子?不想落后?所以才作此决定,而失去了不合心意的几千块钱?? 我只能说,愚蠢。。我不否认我本身会有这样的举动/想法,但人性就是如此。。。。

在无形的环境中表现出了”拒绝性的接受“,其实并不算什么可耻/可笑的事。。因为,我们。。。。。。。。习惯了。。。。。。





2012年7月7日
洪梓勝留笔




Tuesday, 3 July 2012

因为~已经习惯了~

在开始之前,或许会触及单亲还是失去双亲的家庭,可能会触及心灵上曾经的创伤。。但我希望,这些将会是朋友们全新的开始。。。。

绝大多数的家庭里,多多少少也会明对这样的问题。其中常面对的问题,也就是父母所带给给时下青少年的问题:“你们必须照我说的话去做,你们什么经验都没有,还和我说什意见/条件?” 
从小我们就由父母带着我们长大,我们受恩于父母,当然他们对我们的一举一动,了如指掌。很多时候,当我们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,父母常常会要求我们?不,或许在青少年的观念,父母是在强迫他们跟着父母的方式,不会给予机会让儿女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处理所发生的问题。其实原因很简单,因为父母不希望儿女们在生活中跌倒,而受伤害。。

也许现在的青少年,对于自己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看法,观念,想法。当然在生活当中,会常常和家人发生意见不合的情况。在我身边很多朋友,很多都常会和我分享他们的生活琐事,但居多的是,他们常告诉我,生活中,要跌倒了,才懂得通,才懂得爬起来。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,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很顺利的通过,没耗丝的受伤,那么,我们将不懂得如何学会珍惜。


~要学会珍惜,就先得学会感激~ 朋友们,你们认同吗?

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成要尊敬大人们的话,不得反驳,一旦反驳,就是没礼貌,没家教。
教育尊敬,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没意见阿!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,想法。但往往在我们小时候,每当我们有想法想告诉家里的亲人,他们总是认为我们是天真,我们的意见不能被接受的。所以,每次有意见的时候,绝大多数肯定被反驳,不然就是被骂~
这种现象,是否对我们未来成长有影响呢? 其实,有的。。。我们从很喜欢给意见,被反驳到鲜少给予意见,到不懂得如何给意见,直到就算有意见,也不想分享。 因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,给予家里意见,是绝大多数会被反驳的,那为何我们还给?倒不如我们收起来,让大人们自己去烦恼,那多好,不是吗?!



~来自亲人的鼓励,是孩子们最大的动力~


现代的孩子,或许面对家庭最大的问题,就是来自家庭的唾骂/贬低/讽刺。 孩子们在外面,希望能有一番作为,就和家里商量,当往往有时候,就会换来家人的讽刺,“哎哟,就凭你这个样,你不能的啦。”;“不行!你最好给我在家里好好做,不要有别的想法”;“你这孩子,怎么那么笨啊!,脑袋装屎阿?"..
孩子们在未来怎么样的成长,正不就是父母们从以前所盼望的吗?
~打从孩子们小时候就一直说孩子们不行,长大后肯定不行,因为孩子们已经失去了父母们最大的鼓励。
~打从孩子们在学业上不是很优越,父母们就会用些不雅的词句如:”装屎“,“笨蛋” 等等词汇来形容。当然在学业上,孩子们肯定有一定的限度。。。


孩子们其实都明白,父母这么说,因为他们着急我们,不想我们在未来落后。很习惯性的用他们所谓觉得很“自豪”的教育方式来教导孩子们,但却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。。
我身边就发生了一个教育失败的例子:“男孩因为在学习上比较慢,而妈妈却很着急。每次在教导男孩读书的时候,一旦读错,就算一个字,手里的藤编,就毫不留情地往男孩的身体挥下去。” 这位男孩子,因为长期的受到这样的挨打,久而久之,就在心里产生了一个阴影。所以每次当要读书的时候,他都很害怕,害怕被打,但他又怕自己在学业上很落后。 这样的矛盾,我想,多多少少会影响到男孩子日后的成长。。



身为父母的朋友们,可能你们没发觉这一点。或许你们会觉得,孩子们长大了,接触到了不正经的朋友们,所以导致想法变了,意见不同了。。那如果换个立场来看待?孩子们是如何想的?你们可曾想过?
父母常常告诉孩子们:“我们的心门打开了,你们是不是有什么心事,来不妨坐下来,我们好好的谈谈。” 这句对白,确实,父母们很希望听到孩子们的心声,但是,往往孩子们所透露的心声,并不是父母想听的。因为父母们想听到的,只是他们想听的,而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在想的。。家长们的却打开了心门,让孩子们诉说,但是心门只是那一点儿大,大得连风都透不进来。。。那试问,在那么“大”的心门,要孩子们说出想法,能吗?是不是到头来,孩子们还是只有被反驳的份儿?


其实,并不能把责任推卸于父母,因为,已经习惯了。。
相信很多在经营传统家族生意的朋友们,会遇上这样的问题:“所有只能通过家里做决定,本身只能服从。” 
我本身也是在一个家族生意里的环境长大,我不否认这样的问题出现在我的当中。我很庆幸,至少偶尔有些事情,我还是有权利拿主意。传统生意的长辈们,常常抱着一种心态:“想当年,我这样的方式,可以做得这么好,为什么今天,你不能照我的方式?” 
我同意,长辈们有今日的成就,是因为当初的努力,果断。但传统方式,还是会被淘汰的一天。基于时代的进步,社会,环境的变化,人类的野心越来越大,大得现在的传统式,已不足于果腹。 ~多,还要更多;好,还要更好~

如果传统家族生意,能尝试听取孩子们的意见,尝试作出一些小改变。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结果? 更好?更坏? 就在于如何经营一切了。

因为已经习惯了,所以现代的青少年,对家里越来越疏远,宁可结交外头的朋友,也鲜少与家人沟通。这是很难改变的一项社会事实,唯一能做的,只是青少年们的思想,会往好处去发展。 那么如果当初,父母教育孩子,能多关心,沟通,多听取孩子们的想法,再给于意见,而不是先“反驳”,“强制性”的要求孩子们跟随,是否现在的青少年社会问题,不会那么多呢?








2012年07月04日
洪梓勝留笔









Monday, 2 July 2012

~一棵苹果~


近几天,脑子里一直翻腾,太多想法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。想法在脑海里盘旋着,想找却找不到出口,唯有透过这里,慢慢的,温柔的放出来。。。

先来和你们分享一个苹果的故事。。。

”有一个人,手里握了一棵苹果,兴高采烈的到达他朋友的家,准备和他分享手里握着的那棵苹果。 因为在那个人的生活里,不管有什么好事,肯定会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,当然苹果也不列外。
一番的好意,怎知换来了朋友的拒绝。 朋友告诉那个人:“这棵苹果我都不懂好不好吃,不然这样好了,你先吃,然后再告诉我好不好吃。” 那个人想了想,就说:“好吧~”,之后就一口口的把苹果吃了。。。
吃完后,那个人感觉苹果也蛮好吃的,就向那位朋友告诉了苹果的味道和口感。 当那位朋友听完后,当然垂涎三尺,很想尝试那棵苹果的美味,但很可惜的那棵苹果被吃完了。 因为品尝不到,于是那位朋友心中就起了不甘之心,就告诉那个人其实是在欺骗他,因为苹果根本都不像他述说的那么美味,因为那棵苹果外表是青色的。。。“

不懂你们是否发觉,其实很多时候,在我们的生活当中,当别人给予我们机会的时候,我们却不懂得如何把握,而让机会悄悄地溜走了。 
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子,我们都怕被欺骗;面对未知的事情,我们都会为自己铺上一层的保护层。 当看到别人津津有味的享受,我们却在一旁垂涎三尺。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机会,反而有时候,当别人优惠我们的时候,我们却对那事儿起了提防心,而失去了。。

曾经在我的身上发生过这样的事情: 有一次朋友邀约我参加了一个很不错的社交活动,当然我也是因为想扩大我的圈子,参加了。 当时,我想到一位朋友,想把他一起拉过来,但是他却这么告诉我:“不然你去就好啦,然后你再告诉我里面是怎么样的,学的是什么的,有什么人。” 
顿时我心里想说,如果你不亲身体验,只是从我口中说出来,那种的满足感,你怎么能真正体会呢?就有如苹果的故事,那位朋友只是听那个人说而已,并没有真正品尝到,殊知苹果的美味?

我相信在你们的身边,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朋友。。 我并不是带着歧视,贬低的眼光,因为我承认我也是这样的人。 我们对环境的陌生,导致想参加的心理,无形中铺上了一层的防备心。 我们没敢踏出第一步,当然,别人也不会因此为我们感到同情,因为都是自找的。。

常常听人家再说,:“Don't Judge The Book By It's Cover." 不要为书本的封面填上内容的分数。。 或许我们常常都会这么说:”不要因为人的长相而定义那个人的所有。“ 说是这么说啦,但真正做到的,又有几个?
打个例子,我们是否常常在无形中为第一次见面的朋友填上了友情的分数?!为第一次见面就产生好感的心仪对象填上了“较高”的友情分数,就算我们不是很了解他/她?!
之所以我用较高在于心仪对象,因为我们也希望对方能够察觉到我们,我们会做一些小动作,说些幽默的笑话,只为了让对方注意我们,其实我们并不是那么差,我希望我们能彼此更认识对方。

一切或许只在于眼光与角度的问题。我有一位很可爱的朋友,不管我们谈论到什么, 他总是爱把“角度”挂在嘴边。  对~看待事物,并没有“对”与“错”,只有我们用什么眼光/角度去评论。。

~如果,朋友们遇上不顺的时候都能往另一个角度去看待?那么是否对事情的发展,又有新的开始?~
~如果,在他人给予机会的时候,朋友们能尝试接过来,而不是让他人先尝试再告知? 那么朋友们的生活,是否又有不一样的色彩?
~如果,在多次的了解后,才为那个人填上心中的分数? 那么所谓的友谊,是否能够更真诚一些?







2012年6月28日
洪梓勝留笔

一切始于原点,终于原点


不知已过了多久,在宁静的深夜里,再次按下“博客”,双手再次往键盘上,滴滴嗒嗒的打下了一行行的字。。。。

一丝丝的眷恋,如今,再也找不回来。没有华丽的装饰,不求奢华的装扮,只求平平安安,只求健健康康。
2012年过了一半,意味着世界末日即将来临?! 如果真的来临了,地球是否会进入新生时代?而身为人类的我们,会不会因世界末日,而得到了教训,好好的爱护地球?还是继续放肆的砍伐,焚烧,废料排泄,环境污染等等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“一切始于原点,终于原点”,让我体会到了,你来了,你离开了这种感觉。。曾经熟悉又陌生的感觉,时不时在我的感管里,犹如清风飘逸,细雨绵绵的降临。很舒服,很熟悉,很温暖,很体贴,就这样的在感管里徘徊,久久不散。。

“曾经一位朋友向我倾诉,因为某某事情,导致我在这几年来,我几乎每隔两年,就重复回以前的生活。几年了,一直重复,觉得生活好累噢~”

可曾想过?你的生活方式,是别人造成的,还是你自己给予的?如果怪罪于他人吧.那么当初的时候,为何还是继续选择重复? 矛盾~

“人生是没有意义的,因为意义是自己给的“
我很喜欢这句名言,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。 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,父母给予我们生命,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。。
从学走路,上了幼儿园,小学,进入初中,高中,毕业于大学。 初出茅庐踏入下险恶的社会,运气好的,就顺顺利利的利用几年的时间直奔经理级职位,倒霉点的就处处碰壁,几年后还是原地踏步。。

~事业顺利的人生,或许就会觉得,我的人生很有意义呢! 何解?毕业于大学后,录取于一家跨国公司上班,受到上司的赏识,待遇/福利越来越丰富。 名利,地位,财富,样样具备, 伴侣,物质,奢华,无一不缺;此时此刻,生活就渐渐地变得安逸。对生活,除了奢华享受,还是奢华;对事物需求,除了高档次,还是高档次;对物质需求,除了好,还要更好。。 表面上看起来,事业上受上司肯定,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;生活,很富裕,什么都不缺。 但~ 如果把事业,物质,名义带走, 那么这样的生活,还有意义吗?!

还记得今年头,一位有家庭的朋友告诉了我:”我啊,在以后孩子们长大的时候,我不会留财产给他们,但我会把智慧留给他们,因为智慧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财富。财产留得再多,没有智慧,到头来还是一洗而空。“
先说说这位朋友,我真的很感激他,他出现在我的生命,点醒了我。。 谢谢你~

”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原点“
感情一次次的失败,身累了,心累了,灵也累了。 终于体会到了这句话,也理解了何谓”随缘“, 常常告诉朋友:”随缘~随缘~缘来不拒,缘去不留“。。其实,这句话,并不是叫朋友们饥不择食,大小通吃,只是当在生活上出现了觉得不错的另一半,当然另一半也觉得自己不错。既不是在对方的要求过高,过低,而是在双方愿意的条件下,不妨让自己走入新的感情?! 如果适合,这段感情是否能继续经营下去,就看双方的造化; 如果不适合,那么就随缘。。。。。。。


2012年6月25日